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频道 > 热搜鲜 >

解读中国乡土社会:基层社会治理之道

导读 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梁欣仪 一种社会采用何种治理方式,归根结底是由社会本身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惯性,要想了解我们国家目前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就必须循这种惯性,深入到中国的传统,尤其是传统的基层社会。 《乡土中国…

 解读中国乡土社会:基层社会治理之道



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梁欣仪
一种社会采用何种治理方式,归根结底是由社会本身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惯性,要想了解我们国家目前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就必须循这种惯性,深入到中国的传统,尤其是传统的基层社会。
《乡土中国》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被认为是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整体形象生动而又深刻的解读,是我们了解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关键。通过这次“芜湖共读”,我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和本质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悟。乡土社会是《乡土中国》的核心概念,费孝通先生在本书开篇便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土色并非贬义,相反,它代表着一种泥土性、稳定性以及熟人社会。土地一直都是中国人扎根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而乡土社会中大多是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极低的人口流动率,疏少的社区间往来,使乡土社会富于地方性,便构成一个“熟人社会”,稳定不变的社会追求也在中国逐渐形成。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基层社会的治理是基于稳定的自治。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段话生动地形容了差序格局下,人际关系像“涟漪”,亲疏厚薄从内向外递减。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其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都处于变化之中。创新与变革都对乡土社会中稳定的社会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现在的基层社会已经不完全是差序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些无不体现出合作与共识的重要性,要想实现群体与个体间的均衡,就必须充分重视基层社会中差序格局的影响,不应全盘摒弃,而应有所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味”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其行为模式、思维逻辑与治理方式仍对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将其纳入考量的重要因素。通过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让我对乡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乡土社会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血肉灵魂之中,而重返乡土社会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代社会。
作者单位:湾沚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